探秘金洞鳳凰,追尋先輩足跡
(金洞管理區文旅青年推介官——鄧旭露)
走在金洞管理區鳳凰鄉旭日洞村的田間小道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一座古老的塔碑佇立在中央——那就是清末道光年間由鄉紳雷、羅、鄧三姓祖先共同捐資所建的惜字塔。惜字塔亦稱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是舊時人們用于燒毀書本或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古人認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不能隨意褻瀆。因此,鳳凰鄉旭日洞村的惜字塔,是當地對文化尊崇的最佳見證。
位于鳳凰鄉旭日洞村的惜字塔,無論建筑風格,還是保存完好程度,都讓人感到十分驚訝。惜字塔通體青石結構,三層六面,塔高8米,塔口還有一副對聯:字灰堪照白,爐火自純青。
再往前走就是白果市村,在白果市這里,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蘇維埃舊址。據記載,1934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9700余名將士在中央黨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堅決執行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命令,退出湘贛根據地,作為紅一方面軍長征的先遣隊向湘南挺進。8月23日,部隊抵達零陵縣(現零陵區)湘江東岸,準備向蔡家埠至略江口一帶強渡湘江,揮師西進。但國民黨方面前有第四路軍總指揮劉建緒在對岸列重兵截阻,后敵15、16師尾追不止,時值夏季多雨,湘水陡漲。在此危急之下,紅六軍團主動放棄從零陵強渡湘江的計劃,折轉向東南方向的陽明山區挺進,打算在陽明山區建立革命根據地。
于是紅六軍團司令部、政委王震駐扎在鄧家院子鄧甲告家,將指揮部設陽明山特區區公所所在地,也就是現在的蘇維埃紅色政權舊址。
部隊進入陽明山區后,方知這里崇山峻嶺,地瘠人稀,區域狹小,給養奇缺,難于立足,加之敵人又從陽明山南、北、西三面合圍過來。軍團領導遂改變計劃,于8月26日凌晨,從歇馬庵出發,經雞子胯、黃株田、馬跡坳,早飯時刻到達白果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搗毀國民黨陽明山特別區區公所(現今陽明山蘇維埃紅色政權舊址)和旭日鄉鄉公所,活捉上任僅三天的偽陽明山特區區長奉明托,并召開公審大會,審判處決了罪大惡極、欺壓民眾的偽區長奉明托。紅軍主力在此駐扎休整一天,軍團指揮部設于陽明山特區區公所內,打土豪、治劣紳深得貧困群眾擁護與愛戴。
走進舊址,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充滿歲月痕跡的房屋、石柱,仿佛可以聽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紅軍主力離開白果市后,以偽旭日鄉鄉長羅化仁為首的反動民團,見紅軍槍斃了奉明托、整治劣紳,對紅軍十分仇恨。8月28日上午,羅化仁帶領80余名團丁挨家挨戶搜捕紅軍傷病員9人,他們分別是:排長黃平貴,戰士李石生、趙運志、張二有、張愛才、趙有華、黃大順、陳小生、李大榮,被敵人殺害在磨把灣桐子漕,另一名紅軍傷員被慘殺在打園嶺對面山上。29日,隱蔽在村民鄧其明家中養病的紅軍戰士張義保也被搜捕槍殺在桐子漕。被害紅軍戰士的尸首被當地村民秘密掩埋于一個廢棄的炭窯中,后來又壘成土墓,栽上夜槐樹以作標志,以備日后找尋。
2003年,永州市人民政府將紅軍戰士就義之處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金洞管理區籌資20余萬元,將紅軍烈士遺骸移葬于旭日洞村大江背后山坪(現址所在地),被永州市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永州市撥出??睿稍坠朽l政府負責,對紅軍烈士墓進行大力整修,建設了紅軍烈士陵園,當地群眾常年看護。2014年,永州市政府又將紅軍烈士陵園和紅六軍團西征轉戰司令部舊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現今,紅軍烈士陵園和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已成為湖南省著名的紅色打卡勝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們不僅是一處歷史遺跡,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追尋先輩足跡的旅程,感受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體驗這片土地上的紅色精神吧!
來源:金洞新聞網
編輯:周云濤